第1096章(1 / 1)

第1096章在高士廉走后,唐俭是急的压低了声音在那嘶吼。“李秋啊,李秋!”“那高士廉再怎么说也是当年紧跟陛下身边的几大功臣之一。”“深受陛下的器重。”“在朝中的资历和背景,更是不好惹。”“如今你这般不留情面,这个仇怨算是结下了。”“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你这样做,得罪的可不仅仅是一个高士廉。”“还有着太子和东宫!”“就像房大人所说的那样。”“在朝为官,你考虑的可不能仅仅是眼前这几年。”“还要为以后,为你的家族、子女做打算才行。”听着唐俭的话,李秋倒是满不在乎。“老唐,就那高士廉。”“因为当年与王珪的旧怨,每次看见我和魏征、韦挺等人,都跟打了鸡血一样。”“对我芙蓉园,更是指指点点,横加非议。”“对于这种人,我还顾忌他什么情面?”“再者说,他身为吏部尚书,朝廷正三品大员。”“如此渎职,玩忽职守,难道我说的那些话有错?”“至于这称心一事,我为的乃是这大唐,这整个天下。”“与东宫也没甚关系。”“老唐,你帮我起草一份政令,呈报给陛下。”“从今起,我大唐境内的所有胡人,外迁来的异族之人,不可再升任为官。”“在军中,亦不得再升任为将。”“父母中有一人为胡人者,同视为胡人。”听到李秋的这番话,房玄龄和唐俭两人是一头的雾水。搞不清楚李秋此举所为何意?不过在李秋的眼神之中,却是异常坚定。唐玄宗开元时期的安史之乱。不正是胡人节度使,安禄山等将领,起兵造反。直接重创了唐朝的元气,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从而逐渐走向了灭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个注定了要在未来爆发的隐患,还是由自己掐灭在当下比较妥当。对于李秋之倔强,房玄龄和唐俭两人是劝说不了的。于是乎,这份奏折很快就呈到了李世民那里。此时,李世民也已经知晓了李秋否决了东宫方面的奏折。斥责了吏部尚书高士廉之事。所以也就将李秋给叫到了御书房之中。“李秋啊,关于东宫的那份奏折和高士廉一事。”“朕也已经知晓了。”“在这朝堂之上啊,有些时候,有些东西。”“是不能按照常理度之的。”“这高士廉身为吏部尚书,确是有错。”“但主要的错,却并不在臣,而是在监国之君。”“就比如,要是朕让房玄龄或是岑文本、王珪去做些什么事情。”“他们心中明知道不合规程,但也会同样去做。”“关于东宫那件事,朕自会去评断。”“而高士廉这件事情,就这样吧。”“还有,你呈上来的这份奏折,又是怎么一回事?”“你可知道,目前在我大唐,可有多少外族之人在此定居?”“又有多少人,已经做了官员?”“像那军伍之中,这胡人和外族人的兵士更是众多。”“你报上来的这份奏折,牵扯何等之广。”“关于这些事情,你可曾经过深思熟虑?”这时候,李秋深呼吸一口气,目光澄澈的朗声说道:“回禀陛下,关于您所说的这些牵扯和影响。”“之前房大人和唐俭,也同臣说了许多。”“但所有的这些,都不在臣所考虑的范围之内。”“在臣的心中,只有一个考虑,那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大唐的百姓,用不着这些胡人,外族人来管理。”“我大唐国之命脉,更不应该交到这些异族人的手里。”“不然得话,我们为什么要费尽心力,将那突厥草原斩草除根?”“总不能是为了让他们的族人慢慢的渗透到我大唐的朝堂之上,军伍之中。”“等着他们窃取我们的权力,再来为祸为患的吧?”听着李秋的话,李世民是连连叹息,摇头。“李秋啊,你这种想法。”“太过于偏激,狭隘。”“这些胡人,异族之人,他们的国家以灭。”“他们在来到我大唐娶妻生子,定居之后,也就成为了我大唐之人。”“随着不断的和亲、教化,他们也就与寻常百姓无异。”“而且,你要知道,这些异族的将领或是士兵,向来骁勇。”“在我大唐军中,也不乏大有军功者。”“你总不能就这样一纸文书,就断绝了他们的晋升之路。”“这样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听着李世民的话,李秋也是据理力争。“陛下,可曾记得今年年初之时。”“我大唐境内接连叛乱的那些僚人?”“相对那些胡人和丝绸之路过来的异族人,这些僚人本就是我大唐的国民、百姓。”“更是世世代代生活于这中原土壤之上。”“可是这都上百年,数百年时间过去,他们可曾教化的如同寻常百姓一样?”“连他们都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那些胡人和异族人了。”“至于军中之将领。”“当年陪同陛下一统中原,立下汗马功劳的,可否有胡人兵将?”“当年突厥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咱们长安城内,可有胡人兵士的身影?”“在危急时刻,最值得信任的人,永远是我们自己。”“臣所看见的,只有这些胡人,突厥人破我城池,屠戮我大唐将士、百姓。”“糟蹋我大唐妇女,吃我大唐孩童们的畜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恨不得亲手杀尽世间突厥血脉,绝不想让他们混入到我们的朝堂,军伍之中。”“要是论及骁勇,臣以及臣的幽州军,愿意匹敌天下一切强敌。”“陛下想要在何处开疆辟土,臣和幽州军愿为陛下身先士卒,九死不惜。”

//DI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