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9章(1 / 1)

第1029章在上元节之后,长安城内年节的氛围也越来越淡。尤其是皇城之内,一切也都重新回到了正轨。整个大唐的国家机器,也开始全速运转。李秋,也是重新套上了夹板。上午全力处理自己的政务。下午还要到宫中去跟着李世民、王珪等人处理政务。每天都是无比的充实。在每年的立春之时,李世民都要在长安城南郊的祭天。礼部又免不了一番忙碌。每到年节前后,礼部众人都要脱一层皮。主管礼部的右仆射,按道理来讲,也是要一同忙碌,受累的。好在礼部尚书温彦博、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给力。只要没有及特殊事情,从不来烦扰李秋。这也让了李秋过了一个比较安逸的新年。(其实在温彦博等人心中,主要也是怕这位最不守礼制的右仆射跑来捣乱,反而帮倒忙。)如今已经正式上班,李秋闲来无事,也就装模作样的跑到礼部那边。同温彦博等人聊聊天,关心一下礼部的诸多政务。并在银钱、祭祀物品方面为他们开了两个口子,免得他们处处受户部那边掣肘。减少些麻烦。这也就算是李秋也参与了一下礼部的政务。还别说,李秋此举,倒还真帮了温彦博等人不小的忙。让接下来对立春祭天的安排轻松了许多。眼下新的一年开始。整个大唐既要准备对外战争,又要统筹全年的春耕,民生等问题。到处都是用钱的时候。整个户部所有人,都会蹲在钱眼里神经紧张。像礼部这种冷衙门,往往都是靠后排的。也就在这时,忽然有人禀报,说陛下突然间莅临了芙蓉园。让李秋速速前去接驾。一听到此,李秋不由得心中诧异。急忙从礼部离开,赶回芙蓉园。另一边,在芙蓉园之内。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两人,在芙蓉园众人的陪同下,正在巡视大唐图书馆。并且在这里,驻足停留下来,观看着很多人在此正在制造的一个牌面很大的仪器。一见到身着黄袍的李世民亲自驾到。正在这里忙碌着的李淳风等人急忙的上前跪拜。这时候,李世民摆摆手。“你们都免礼吧。”“朕看你们正在建造的,可是同长安城中灵台上一样的观天仪?”李淳风此刻恭敬的躬身答道:“回禀陛下,这里建造的正是观天仪。”“只不过,城中的灵台候仪,只有赤道,制度过于疏略。”“这处的观天仪比城中的又有较大的区别,完善、精准了太多。”听到此,李世民略感诧异的问道:“哦?”“那你就来说说,城中的灵台候仪怎么过于疏略。”“而你们正在建造的这个,又好在哪里?”李淳风这个人,一直跟着他师父隐居山野。前三十多年基本上都在修行。很少的接触世事。对于人情世故,本就不大擅长。同李秋一样,也算是奇葩一朵。所以在李世民问他时,心中难免紧张的李淳风也没有想太多,就如实的答道:“回禀陛下。”“当年舜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则浑天仪也。”“《周礼》有云,土圭正日景以求地中,有以见日行黄道之验也。”“暨于周末,此器乃亡。”“汉洛下闳作浑天仪,其后贾逵、张衡亦有之,而推验七曜,并循赤道。”“按冬至极南,夏至极北,而赤道常定于中,国无南北之异,盖浑仪无黄道久矣。”“仪,表里三重,下据准基,上如十字,末树鳌足,以张四表。”“一曰六合仪,有天经双规,金浑纬规,金常规相结于四极之内。”“列二十八宿、十日、十二辰,经纬三百六十五度。”“二曰三辰仪,圆径八尺,有璿玑规,日游天宿规矩,列宿所行,转于六合之内。”“三曰四游仪,圆枢为轴,以连结玉衡游筒而贯约规矩。”“又玄极树北辰,南矩地轴,傍转于内,玉衡在玄枢之间,而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度......”“当初在大唐图书馆建造完成之后。”“我家王爷就想在这图书馆广场前怎样建造,才能更凸显出大唐图书馆的底蕴与气质。”“于是,在草民的建议下,就修筑、建造了这座更为精准的浑天黄道仪。”俗话讲,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单单是李淳风这一番言论,李世民就能断定,眼前这身着青灰色道袍的年轻道士。是个通晓古今,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精通术数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古时,相当以为有名的道士,可远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一位优秀的道士,本身就是天文学家、数学家、心理学家。而且很有趣的一点是,在古代,很多学科都是以道家学说为基础的。就好比孙思邈,虽然他是神医,药王。但本质上说,他也是一位优秀的道士。而且你看古时候的很多数学著作,也都是道士所为。这时候,李世民又看了一眼这大唐书院广场上修筑的这浑天黄道仪。随之问道:“朕听闻,李秋的这芙蓉园中来了两位了不得的道长。”“一老一少,师徒两人。”“那你是袁天罡,还是李淳风?”听到李世民知道自己的名字,李淳风也是心中大惊。“回禀陛下,草民正是李淳风。”“袁天罡是草民家师。”李世民点点头。“没想到,你不过三旬年纪,就如此精通天文,术数。”“论学识,也丝毫不比宫中的钦天监逊色。”“那朕倒是想考考你,这长安城内,除了这灵台观天仪。”“还有没有其他方面还不完善,需要改善的?”

//DI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