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1 / 2)

从一二百名提高到前三十,和从前三十提升到前三,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需要的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适应做题和考试的节奏,把能拿该拿的分全部拿到;而后者更需要在细节和拔高上下功夫,并且不能有薄弱和短板。

秦以安重新规划了自己的学习任务,把学习机中对应的习题模式,调整成针对尖子生的拔高题——

其中数理化的题型有结合初中奥赛的内容,可以开拓思维,见识更多样的题目类型;

英语的每日精读也因为这两个月的坚持读、听、背,进阶到了更高级的文章;她还开始练习英文的写作,前期每天学习一个句式,应用白天背的单词造三个句子……

力图让自己学到的所有知识点都在不断应用,反复循环,已达到熟记于心,活学活用的目的。

查看杨向晨的试卷的时候,发现他的数理化进步了很多,但是文科科目没什么起色,尤其是语文,这可是中高考都占最高分值的科目。

其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字写得太潦草了,现代文阅读这种可能卡上了一些得分点,但是阅卷老师没找到,分自然就没得到,更不用说作文了。还有政治、历史也有差不多的现象。

应试考试,不求把字写得多好看,起码要清晰易读懂。

秦以安看着自己写在试卷上的字,也觉得不太满意。虽然考场上刻意控制,比杨向晨的字工整一点,但整体也不太行——

小时候没有刻意练过,从拿笔姿势本来就不太对,有很多不好的下笔习惯,有些字的连笔算是自己“自创”的,别人根本看不懂,而且重点是不好看。

以前总是很羡慕别人写的一手好字,工作中偶尔需要在公开场合写字,都会不好意思,趁现在正处在写字高峰阶段,应该好好练起来啊。

拍拍杨向晨的试卷,“其实你答得还行,但是字迹潦草让你少得很多分哎。咱俩一起来练字吧,我写的也不太行,一起练练看谁进步大。”

杨向晨皱了皱眉头,“呃,我就不练了吧,多浪费时间,我爸以前也让我练过,没啥用,谁考场上有时间一笔一划慢慢写啊。”

秦以安想起初一初二时,语文老师也是经常让他们练字的,但所谓练字就是“描红”,一天写一页,还要上交,大家都飞速描完,只为完成任务,这种肯定没什么效果。

“那是方法不对,认真练怎么会没有效果呢,那那些字写得好的人,难道都是天生的?回头我仔细研究研究,有什么省时间效果好的方法,咱俩来尝试一下。”

当晚在系统商城里仔细查找比较了很久,秦以安最终选择了一个带有视频教程的字帖,他正好有个为期一月的练字计划,其中例字都是来自书法大师,字体秦以安也很喜欢。第一阶段10天,是笔画搭配独体字练习;第二阶段20天,是偏旁部首搭配合体字训练。

每种基础笔画和复合笔画都在字帖中列举出来,每天可以练习三种左右的笔画,同时搭配例字。视频中老师首先教人正确的握笔、控笔,搭配当天练习的内容进行控笔训练,再观察笔画的特点和字形的结构,仿照例字进行书写临摹。

这样每天进行20分钟左右的基础练习,可以熟悉标准汉字的写法,再把这种意识带到自己日常的作业书写中,尤其是抄写类的任务,时时刻刻都是练字的好机会。这样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就可以一步步提升。

当然这一个月的教程只是一个基础,不可能短时间内带来质的飞跃,而要让自己在日常书写中时刻代入笔画、字形这些知识,尽可能运用到每一次书写中,逐渐形成习惯,才能写的越来越好。

时间已经进入到了12月底,天气越来越冷,可怜的学校教室里虽然有暖气,但烧的实在不太旺,也没比外面高几度。更糟糕的是冬天的教室不开门不开窗,弥漫着同学们的各种体味、脚臭味、零食味,每次走进教室都宛若一种酷刑。

翟清妍已经通过了英语竞赛的初赛,最近在准备复赛的口语部分,忙的不可开交,翟妈妈为了帮她节省时间,决定每天来给她送饭。

中午吃饭剩下了秦以安一个人,她也有点厌倦门口这些小吃店了,想着还是自己家做的饭营养干净又健康,可是并没有人来给自己送饭啊。可以像上班那时候带饭吗?唯一问题是学校没有微波炉加热,这可咋办?

吃完饭回到教室,班长段佳钰来找秦以安,问:“咱班这学期班费还有多少呀?”

秦以安只担任了个数学课代表,但是老班却让她管理班费,是因为“管账”需要个数学好的?她也不知道。

这时候的班费还不像后世学生那样一交就是几十上百,啥事都要班费掏钱。他们的班费是开学的时候每人交5块钱,班级组织活动,购买多余的黑板擦、扫帚这些工具会用到,到学期末多退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