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分封制(2 / 2)

“但不管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刘邦分封了刘氏诸王,必然会埋下隐患。”

“果不其然,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时期,大汉朝发生了“七国之乱”,七个诸侯国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虽说三个月平定叛乱,但也差点动摇了大汉帝国的根基。”

“一旦成功,那么汉朝可能还存在,但必然实力锐减,无法对抗匈奴了!”

divclass=contentadv“但诸侯作乱的事情还没有结束,此后还有两次重大诸侯国带来的危机。”

“先是梁王刘武企图谋反,再就是汉武帝时期的“三王之乱”。”

“幸运的是,这些叛乱最终都被平定,最终汉朝采用“推恩令”,才彻底消除诸侯国的影响。”

“刘邦在实行分封制的时候,或许认为,如果有外人谋反,那么刘氏江山还有各个诸侯国,能保持军事实力,最终依然刘氏坐江山。”

“但他没想到的是,他因为信任,所以才分封的诸侯王,其实才是西汉中前期最大的危机!”

“这是刘邦的一个政治错误,前面有例子摆在哪,还是使用了这个政策。”

“先春秋战国的历史证明,周王朝实行的分封建制是错误的,根本行不通。”

“对此,秦始皇、李斯就有深刻论述和独到见解,坚决反对实行分封建制,而积极推行郡县制。”

“可惜的是,刘邦在建国前后仍采取了这种愚蠢的政治决策,大肆封王,造成了极大的政治损失,付出了沉重的巨大代价。”

“虽然最后平定,还是致使四五十年内乱不止,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国家处于动荡之中。”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任何人都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刘邦虽然知人,虽然善于用人,但也曾在不该用一个人的时候用了此人。”

“刘邦投身于事业时,岁数已经很大了,但因为他才华出众,又在最关键的时候把握住了时机,所以还算是顺风顺水。”

“但就在刘邦事业蒸蒸日上时,就遭遇了巨大的背叛,这个人的背叛,差点坏了刘邦一生的事业,差点害得刘邦没有出头之日。”

“这个人就是雍齿。”

“刘邦刚刚拿下沛县时,其实是很有豪情的,又是祀黄帝,又是祭蚩尤的,大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势头。”

“随即,刘邦这一伙人,攻下了丰邑,并把城池坚固的丰邑做为暂时的大本营,并命雍齿守卫丰邑,而后继续攻城略地。”

“但刘邦刚刚率兵出丰邑,雍齿就叛变了。”

“雍齿拿着丰邑投靠了魏王咎,刘邦失去了大本营。”

“可想而知,孤身在外的刘邦,得到雍齿叛变的消息后,内心该是多么地沮丧,多么地难过,多么地惆怅。”

“刘邦很努力地去夺丰邑,但丰邑实在是固若金汤,刘邦几次攻打,都没有拿下来。”

“走投无路的刘邦,只好率众投靠了项梁,才得以夺回丰邑,但从此也由一支独立的武装,沦落到听人号令的地步。””

//DI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