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选县长(1 / 1)

李长官沉思片刻。

“既然电报已经发出来了,绝不会有假,小鬼子不会打自己的脸,而皖东一带没有咱们的部队,也不会有人来冒功,八路军和新四军也不在这一带活动,这个皖东抗日游击队应该是一支地方自发组织起来的武装,这样一支乌合之众能夺下鬼子驻兵的县城,真是太难得了,这支皖东抗日游击队的首领很不简单啊。”

“李长官,那我们需要做此什么吗?”

“现在徐州战事吃紧,咱们随时可能进入皖省,皖省有这样一支军队存在对我们行动很有好处,可以立即通电嘉奖皖东抗日游击队,另外为了表示我们的诚意,让人给他们送一万块大洋过去,看看能不能把这支队伍收编。”

“是!”

李长官看向窗外,喃喃道:“皖东抗日游击队,有意思,到底是谁在指挥这支部队呢?有机会定要见见他……”

山城,国民政府陪都所在。

蒋委员长正在看报,突然听到了皖东抗日游击队光复来安城的消息。

蒋委员长很兴奋。

虽然只是夺回了一座小县城,但意义却非常重大。

这是自八一三抗战全面爆发以后中国军队第一次收复丢失的城市。

这极大的振奋了国民的士气,来安的光复,让所有人明白了一件事情,小鬼子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战术得当,中国军队是能以弱胜强,打败小鬼子的!

蒋委员长就问一旁的陈秘书。

“布雨啊,光复来安的是哪支部队?”

陈布雨道:“皖北现在并没有我军成建制的部队,这支皖东抗日游击队应该是一支地方武装。”

“会不会是新四军到了来安一带活动?”

“应该不会,新四军现在实力不强,在皖东和皖北还没有发现他们的踪迹。”

“嗯,不是新四军就好,不然这风光都让新四军和八路军占了去,我国军颜面何存?”

“既然只是一支地方部队,那就将他们收编过来,想办法联系上他们,看看他们有什么要求,只要不苛刻都答应他们,然后给他们国军正式的番号,让他们为我所用!”

“是!”

陈布雨走了出去,蒋委员长一脸是笑。

刚刚打了一个台儿庄大捷,现在又来了一个来安光复,这抗战的局面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抗战最困难的日子就要过去了……

来安,城防司令部。

刚打下来安城,千头万绪。

于文志忙得不可开交,即要安抚百姓,又要清点战利品,准备接下来的工作。

攻克了来安县城,整个来安县都已被于文志控制。

来安县有十几万人,十几个镇,面积虽说不大,人口也不多不少,但能守整的

最关键的是,于文志和他的部下都是军人出身,并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

如果乱搞一气,很快就会失去民心。

于文志就想,当务之急就是找一个合适的县长,将来安县和所属各镇都交给这个县长打理。

专业的事,就要有专业的人,这个县长去哪里找呢?

于文志就将来安县的乡绅都聚在一起,让他们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来。

面对着于文志手下这些荷枪实弹的大兵,这些乡绅自然不敢不来,只是让谁当县长,谁都不愿意,这些人相互推脱,都不想惹事上身。

于文志就明白了,这些乡绅是觉得自己的部队不是正规军,怕是无法长久的占据来安。

于文志就说:“列位乡绅,我在这里向你们交一个实底,来安县是皖东抗日游击队的第一块根据地,从占据来安的那天起,我们就不打算离开了,我们要以来安为中心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所以,这个县长的位置十分重要,请列位乡绅不要推脱,推荐几个合适的人选。”

一听于文志这么说,这些乡绅才有了点底气,知道于文志要长期驻扎在来安县,这样一来,这个县长也能做得长久,乡绅们这才开始推荐候选人。

不一会儿,这些乡绅就推出三个侯选人,一个是侯远生,一个是汪顺,一个是谢震霆。

侯远生是前清进士,在来安县的名望极高,但他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在家赋闲已多年,让他当县长,怕是精力不够用,所以被于文志否决。

第二个是汪顺,汪顺约有四十多岁,是来安县的前任县长,自从小鬼子打进来安县之后,汪顺为了避难就逃出了来安县,到新安镇居住,这一次也被于文志给请了过来。

第三个是谢震霆,此人今年才不到三十岁,在日本留学归来,

立志报效家乡,造福乡里。

但因为他在日本留过学,在大多数人眼中,谢震霆就是一个汉奸,没有人愿意与他有过深的交往。

于文志权衡了一下,决定任命汪顺为来安县的县长。

因为汪顺之前一直治理来安县,有着丰富的治理地方经验,而且熟门熟路,用他做县长,可以在最短时间让来安的秩序恢复正常。

至于谢震霆,于文志也没有让他闲着,直接任命谢震霆做自己的秘书。

于文志宣布了自己的决定,这时,侯远生站了出来。

侯远生说道:“老朽虽已过古稀之年,但尚有余力助助汪县长为来安县做一些事情,报效国家,抗日救国。”

于文志一听大喜,侯远生在来安县极为名望,有他协助汪顺,那来安县的工作一定可以尽快开展起来。

当下于文志就任命侯远生为来安县副县长,与汪顺进行搭档。

其余的乡绅见侯远生都主动要帮着皖东抗日游击队做事,他们也都积极起来,主动提出为皖东抗日游击队捐钱捐物,动员民众参军。

这让于文志很感动。

心说这些乡绅原本都各扫门前雪,但抗日救国,保卫国家,人人有责,他们能主动帮助县政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见每个人都有着爱国之心。

接下来的几天,汪顺等人的工作都步入了正轨,来安县的秩序被汪顺治理的井井有条,这也让于文志从繁重的地方事务中解放出来,于是,于文志开始策划新的行动……

//DI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