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攻克全椒(1 / 1)

于文志当即用手一指小鬼子中尉。

“拿老百姓当挡箭牌算什么本事?有能耐的冲老子来!老子和你一对一决斗!”

小鬼子就说:“要是我们赢了,你们就放我们离开!”

于文志一点头。

“你们赢不了!”

“小鬼子,来吧!”

那中尉向身旁的一个鬼子兵使了个眼色,那鬼子兵揣着刺刀就向于文志扑了过来。

于文志一闪身,躲过了鬼子这一刺,身形猛地前冲,手中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柄匕首。

于文志将匕首一挥,下一刻,那鬼子的脖子处出现了抹细细的红线。

这红线不断变大,最后,如泉的鲜血从红线处涌了出来。

身子一晃,鬼子士兵已倒在了地上。

鬼子中尉显然是一惊,他派出的是拼刺刀能力最强的一个士兵,结果没出一个回合,就死在这个中国军人的匕首下,眼前的这个中国军人真的是太厉害了。

“八嘎牙路!”

鬼子中尉知道于文志是个高手,当下不敢大意,一挥手,一下子走出来五个小鬼子。

“我们与你进行夕阳决斗,双方各出五人。”

于文志一摇头。

“才五头小鬼子,老子一个人就解决了,小鬼子,一起上吧!”

“还有你!别总躲在别人后面,和你的部下一起上吧!”

“八嘎!”

鬼子中尉拿着指挥刀也站了出来。

这样一来,六个小鬼子对于文志表成了包围之势。

于文志麾下的一些士兵就要出来帮忙。

于文志大吼一声:“都不要动,好好看着,老子是怎么宰这些小鬼子的!”

下一刻,于文志取出匕首,向着一个小鬼子就冲了过去。

小鬼子一惊,他们没有想到,于文志以一敌六,竟然还敢主动出击。

没等小鬼子反应过来,于文志一刀已割开了一个小鬼子脖子上的大动脉。

余下的五个小鬼子同时向于文志杀来。

只见于文志身如游龙,手中匕首不断挥出。

片刻之后,四个小鬼子全都被于文志杀死。

场上只余下那个鬼子中尉。

鬼子中尉大惊,不断后退。

于文志冷冷的看着他。

“小鬼子,怂了?”

“到地下去见你们的天照大神吧!”

说完,于文志向着鬼子中尉冲了过去。

“八嘎……”

鬼子中尉说不下去了,于文志手中的匕首已刺入了他的胸口,鬼子中尉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前胸,下一刻,身子一软,已倒在地上。

鬼子中尉一死,余下的十几个鬼子都叫了起来。

“八嘎!”

“天皇陛下板载!”

眼见小鬼子冲上来,于文志从一旁的一个战士手中取过冲锋枪,对着小鬼子就是一梭子子弹。

片刻之后,十几个小鬼子全都倒了下去。

只有一个小鬼子腿受了伤并没有死。

他颤声叫道:“不要杀我,我投降!”

于文志将鬼子中尉的指挥刀捡了起来,向最后一个小鬼子一步步靠近。

“不要杀我,我投降!我不想死!”

于文志的嘴角现出一抹冷酷之色。

“扑!”

手中指挥刀斩落,小鬼子的人头落到了地上。

看到这一幕,所有人都心惊肉跳。

大家都看向于文志,心说于长官平时看起来斯斯文文的,这到了战场上,杀起人来连眼睛都不眨一眨,真是太厉害了。

一旁的刘锋就问于文志:“于长官,为什么不留活口?”

于文志就说:“一个小鬼子,留着他没有意义,白白浪费咱们的粮食。”

“还有,这些小鬼子,个个手上都沾着中国人的鲜血,以后记住了,遇到投降的小鬼子,一律格杀勿论,老子不要活口!”

“是!”

听到于文志的话,战士们只觉胸中热血沸腾。

他们都在想,有这样一位如虎狼一般狠辣的军官,真是件很爽快的事情。

随着最后一个小鬼子被杀,全椒城的战斗终于结束。

这一战,全歼了小鬼子一个中队一百八十多人,

缴获鬼子这个中队的全部武器,包括三八大盖有一百三十九条枪,九挺歪把子轻机枪,以及九个掷弹筒。

由于战斗进行的很顺利,皖东抗日军一共只战死了三十多人,受伤三十多人,算是大获全胜。

至此,全椒之战彻底结束。

算上来安保卫战,在这场战事中,于文志的皖东抗日军一共歼灭鬼子两个中队,虏伪军一个团一千多人,打死鬼子近四百人,缴获步枪一千多条,歪把子轻机枪十五挺,掷弹筒十二具,四十八瓣手雷两千多个,子弹五万发。

更重要的是,于文志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了全椒,这样一来,全椒与来安连成一片,形成了皖东根据地。

这片根据地共有二十多万人口,这样一来,就为于文志的皖东抗日军提供了充足的粮饷,于文志的皖东抗日军也有本钱和底气与小鬼子进行长期的战斗。

全椒大捷!

消息传出,整个皖东和皖省都沸腾了。

谁也没有想到,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于文志的皖东抗日军竟然连克两城,歼敌一千多人。

而皖东抗日军自身不过损失了三百来人而已,这绝对称得上是一场大胜。

这一战能了皖东抗日的各地方部队以巨大的鼓舞。

很多人意识到,原来小鬼子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战术得当,作战英勇,一定可以打败小鬼子。

一时之间,皖东地区反日武装蓬勃发展起来。

天长、明光、凤阳、蚌埠一带的地方武装纷纷与于文志的皖东抗日军接洽,有的地方武装想要皖东抗日军为他们提供帮助,有的抗日武装直接就要求加入皖东抗日军。

而于文志也趁热打铁,趁着战胜鬼子的余威不断招兵买马,扩展武装。

那些想要投靠自己的部队,于文志就给他们番号,只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收编了明光的皖东抗日军第三支队,凤阳的皖东抗日军第五支队,天长的皖东抗日军第四支队。

这些支队,少则二、三百人,多则千余人,都表示服从于文志的指挥,归于皖东抗日军的名下……

//DI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