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八章 混乱的根源(1 / 2)

梦蝶录 牛尾克斯 1817 字 6个月前

袁将军发出“鞠躬尽瘁”的感慨,好像在说自己不打算活了,这可把陈敏儿急坏了,论父亲怎么劝,她都不肯离去,非要刨根问个底,弄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袁将军思虑再三,终于缓缓道来。

原来十年前,袁武还在兵部门下就职的时候,就和那秃头、书生那两个刺客有过一面之缘。当时新皇刚刚继位不久,朝纲不稳,朝堂上各势力勾心斗角,暗流涌动,高官受刺杀的现象屡有发生。

这一切的根源还得从太史令驳史一事说起。先皇在位时,于一次朝会上偶然问起太史令,历代明君治政究竟有何得失。

太史令知先皇必是有心效仿古代先贤,励精图治,乃一一列举自先秦到隋代的各盛世君主,其中包罗了中兴商祀的武丁,一统华夏的始皇帝,北击匈奴的汉武,再创仲汉的光武帝,依次而下,乃至于开皇之治。

列举完历代君王,太史令预备一一详细解说,乃请旨先皇,究竟从哪位先贤说起的好。

先皇眉头一皱,龙颜不悦,反质问太史令,“照你看来,我有吴一朝,难道竟没有一个明君,可以列入先贤吗?”

太史令一怔,回禀道:“陛下休怪,我有吴一朝,明君可能还是不少的。但,但……”

“但如何?”

“但是史书记载不明。”

“笑话,几千年前的秦皇汉武,史书都记得,怎么到了我朝,区区两百年往事史书反而记载不明了?必是你等太史令,出力不勤,磨工偷懒,致使治史昏聩,往事不明。朕要尔等何用?快快拖出斩了。”

太史令吓得伏地上不住磕头乞命,辩解道:“陛下,真不是臣等偷懒。而是近几百年来,史书确实十分怪异。臣等近日来反复研读了近五百年的史书,这才发现较千年前的毕竟相去太远。”

“哦,有这种事?你且说说,近五百年的史书究竟有何不同。”

太史令道:“陛下。首先千年前的古书,都是以文言文写的,而近五百年的,却是以白话文著作;细细研读时,不但用词粗糙,语句不顺,而且所记载的事情次序颠倒,难合情理,有时甚至前言不搭后语,令人费解。”

先皇若有所思,俄而问道:“朕幼年时也读过几年史书,怎么没发现近五百年的有什么不妥。”

朝堂上的众臣也应和皇上,质问太史令道:“你休想蒙骗过关,需知我们也是识字的,怎么不记得史书有什么纰漏?”

太史令委屈道:“皇上,诸位大臣,我先前也不曾记得史书竟写得如此糟粕,直到半年前再次翻读,一翻之下才发现惨不忍睹。下官可以为你们举证。”

这个受屈的太史令于是当堂指出了近五百年史书的荒谬之处,他洋洋洒洒,一连说了一个半时辰,竟把十余部史书评得一是处。其间列举纰漏、误何止千处,听得众人目瞪口呆,却言反驳。众臣仔细想来,事情确实如太史令所言,怎么先前读史时,竟没有一人发现呢?

太史令首先批判的是《隋书修改,他称这部书需列举内容,但是书名就不可思议。世上并《隋书,何来这部修改?

若论内容时,该书前半部乃是文言文著就,以纪传体写了有隋一代前期的风云人物;而后半部乃是白话文写的,格式改为了纪年体,竟骤然冒然出现许多前文不曾记载的人物。最奇怪的是,前半部书中几次提及隋朝二世而亡,而后半部却强说隋炀帝在江南的私生子复国创业,又延续了隋朝百八十年。可见此书前后两半不但风格迥异,而且自相矛盾,实不像出自一人之手……

批罢《隋书,太史令又着重批了《楚书,他称《楚书的唯一优点是统一了文字格式,终于全用白话文写了。可惜该书实在粗制滥造,全书一百五十万字,倒有八千是别字。

《楚书最离谱的地方,在于汉字中还夹杂着奇怪的夷狄文字,其毫注解说明,叫人一头雾水。甚至有的时候,楚书里的汉字也一样看不太懂,比如“楚高祖三天灭了隋朝,与群臣嗨皮半年”一句。且不说三天灭随是否可能,“嗨皮”一词竟是何意至今解。

再比如对楚哀宗杜美的评价之词。书中说他是诗圣,著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终末来了一句“正是他的济世情怀,让他决定广修大厦,压低房价,终于导致楚末乱砍乱伐,森林被毁,加剧了温室效应,造成海水上涨,神州蒙难。”且不说杜美四十岁驾崩,如何能写出“南村群童欺我老力”的诗句,单单“温室效应”一词是什么意思,凭谁能够明白?

诸如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使《楚书及以后得史书,不能置信一字……

太史令十分聪明,他真正要批判的其实还不是前朝的十几部史书,那毕竟记载的是前朝的事。他做许多铺垫,只为引出本朝的纪要的纰漏。他称,他之所以不敢列举本朝明君,全是因为本朝前面的太史令写的纪要也一样是比糊涂帐。

比方说,纪要中记载本朝太祖擅长经济,曾花五十万斤白银白向草原购买马匹,马匹直运越国转卖,得到白银八百万两,获利颇丰。

这八百万两不就是五十万斤?太祖辛苦贩马,却一文不赚,怎么就能获利颇丰呢?

//DI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