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唯一幸存的生物就是一只饿得半死的金丝雀。
到底船上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道。
从此之后,类似的失踪事件在百慕大三角频频发生。
琼斯在1950年最先提及百慕大三角的失踪事件,作为美联社有线服务的花边新闻。
是关于近来船只的失踪情况的,琼斯的报道记录了该地区的舰艇和飞机的神秘失踪事件。
并将事件归咎于“魔鬼三角”。
随后,作者乔治·桑德在1952年也将事件报道,概述了几宗不可思议的船队失踪事件,刊登于《命运》杂志上面。
但“百慕大三角”一词却一直到1964年才被嘎迪斯的一篇文章里首次使用,刊登于《大商船队》杂志。
此外,“百慕大三角洲”这个译名是错误的。
百慕大三角位于大西洋西侧百慕大群岛、佛罗里达海峡和大安的列斯群岛东端的波多黎各岛之间。大部分位于北纬20°~30°之间,属于北热带。
这里全年主要受热带气团控制,盛行东北信风。
夏秋多热带飓风,狂风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墙。
还经常可以遇到海龙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几千米的高空,给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阴影。
而且,百慕大三角正处在南、北美之间地壳断裂带的北缘,火山和地震活动非常强烈,海底地形十分复杂。
百慕大三角的下面,大部分是深达6000米以下的北亚美利加海盆。
北部是突起于四周深海盆的百慕大海台,西和西南侧是靠近大陆和群岛的广阔的大陆架,南端是深达9215米的波多黎各海沟。
此外,百慕大三角附近既有明显突出的半岛如佛罗里达半岛、尤卡坦半岛,又有被半岛围起来的较封闭的海湾墨西哥湾。
还有众多的岛屿和海峡,巴哈马群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和小安的列斯群岛等1200多个岛屿。
这些岛屿面向浩瀚的大西洋,屏障着加勒比海,大大增加了洋流的复杂性。
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岛附近大部转向西北,从百慕大三角海区穿过。
另外,从墨西哥湾经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佛罗里达洋流,非常强大,宽度扩及整个海峡,达150公里,洋流深800米,每昼夜流速为130~150公里。
如此“浩浩荡荡的大军”也从百慕大三角海区通过。百慕大三角海区洋流复杂,势强流急,遇难的飞机、船只即使不沉入洋底,也会被强大的洋流冲得无影无踪。
百慕大三角海域又是马尾藻海的一部分,海面布满了以马尾藻为主的褐色藻类,不利航行。
关于百慕大三角的具体位置,不同作家有不同说法,且百慕大三角的面积也随不同的作品而变化。
据1984年5月6日《澳门日报》发表的文章报道,国外有一位研究漩涡的学者认为,一个中尺度的漩涡,等于是一个凹面镜,太阳光照射在漩涡(凹面镜)中,聚光焦点就能产生很高的温度。
他做了一次试验,把一种强光以60°~75°的入射角,入射到模拟的漩涡中,结果使这个漩涡(它如同一个凹面镜)的聚光焦点能点燃一张薄纸片。
他根据这次试验的结果,从而断言:百慕大三角海区有许许多多的巨大漩涡,就是许许多多的巨大“凹面镜”。
太阳光的反射角在60°~75°。时,照射在一个直径1千米的漩涡中,则聚光焦点的直径就有一米左右,温度可达几万度。
这么高的温度足可以使飞机、船舰顷刻间熔化或爆炸。
漩涡的直径越大,其聚光焦点的温度也就越高。
夜晚,没有太阳光,漩涡虽然无法聚光,但由于巨大漩涡的旋转速度极快。
而这必然引起电磁场扰动,引起磁罗盘和其他的航海仪表失常,使飞机、船舰失控而葬身海底。
1992年,由美国、前苏联和法国科学家组成的调查《百慕大神秘三角》之谜的小组,利用在太空运行的人造卫星进行侦察。
根据激光扫描的照片发现,在这个三角地区有一个威力无穷的巨型湍流漩涡。
领导这个调查小组的首席科学家阿科尔博士表示,这个巨型漩涡出现时只不过3秒钟,但其威力无穷。
它的吸引力之强,比地球上任何飓风、大地震或火山爆发的威力都强得多,与月球影响地球潮汐的万有引力相比也毫不逊色,它可以影响月球上的天气。
这个巨大的漩涡出现时,飘忽不定,难以测摸,要在大西洋寻找到它,如同大海捞针。
当突如其来的巨大漩涡出现时,所向披靡,海上的舰船,九霄云外的飞机,都将被卷入海底,造成机、船失踪。
这一发现,为漩涡说提供了现实依据。
以上种种说法,每一种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们都只能解释某种现象,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还有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有了超级大脑就是方便啊,哈哈,刘烨大笑着。
反正时间还早,还是先看一下另一个自己吧!
刘烨的精力以惊人的速度恢复了,然后变成了一个陌生人的模样,继而甩了甩头,迈着坚毅的步伐,向着考城县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