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族是云省人口较少的7个有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诺语,属汉藏语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文字,过去多以刻木、刻竹,记数、记事,用汉语。
诺族的简介
诺族主要聚居于云省双版纳傣族自州以下简称双版纳州景洪市诺山诺族民族乡四邻的勐旺、勐养、勐罕,勐腊县的勐仑、明也有少量诺族散居。
1979年,诺族正认为单一民族,2010年第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诺族总人口数为23143人
族称
“诺”是本民族的自称,可释意为“舅舅的后人”或“尊重舅舅的民族”。
过去汉语译为“攸乐”,故又习称其居住的诺山为“攸乐山”
历史
关于诺族的族源,有土著说和迁说两种。“诺”一词源于诺族民在杰卓山居住的时,当时出现了“诺洛克”的称,“”为舅舅,“诺”为跟在后面的,译是“跟在舅舅后面的人”。相传诺族的发祥地是“司杰卓米”。
它是诺山东部边缘一座拔近1440米的高山,现在称为孔明山。至,阿哈、阿希两支以居住在勐旺乡补行政村的乌优支居民,顾祖迁徙线,都不约而同地把发祥地向这座高山。这说明在早以前,诺族的民就生在诺山周围地区。
诺族定居在诺山之初,可能还处在母社会发阶段。传说早居住在“杰卓”的是一个寡妇,生了男女,兄妹互相结婚,后来人口繁衍,便分化出两对寨子——可以婚的两对氏族团。
第一对寨子是词和曼锋,词是“父寨”,曼锋是“母寨”,往后他们又发出曼雅、窝庄、、生牛等10个儿女寨,这就是所说的诺山的前半山。另一对寨子是曼坡父寨和曼飘母寨,其繁衍的儿女寨有竜帕、莫羊、炸等寨,是为后半山。
关于两对父母寨的已经不得而,但子女寨的还可以获得。1958年调查,曼雅寨是词寨分出来的“大儿子”,寨人是姐右,后经右、姐、巴姐、姐腰、腰八、八撒、撒姐、姐白腊、白腊腰、腰子、不勒姐等已有12,若以25年一计算,曼雅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后半山的曼卡寨分离出来的时间较晚,从寨人不腊腰算起,已经历了8,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从曼雅等寨父子连的况看,这些子女寨在寨时已立了父权制,也就是说至少在300多年前,诺族已从母时发到了父时。
18纪中以后,以血缘为础的父制家庭社仍在继续发,到19纪末,随着生产力的发,部分生产资私有制和个体家庭经济出现,父制家庭社向农村社过渡。然而在这一过中,仍顽地留着氏族血缘关的纽带,各儿女寨还要到父母寨去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祖仪。
照惯,父母寨的“寨父”、“寨母”均男性头人三年要巡视子女寨一,届时儿女寨的人们要远出迎送,组织隆重的祖传仪进行欢迎,热招待。
当地人传说,在远古的时,洪水淹没大地,只有一对善良勇敢的同胞兄妹玛黑、玛纽仙人护和点,幸免于难,经过各种艰难波折,终结为夫妻。
仙人曾赐予他们10颗葫芦籽,种下后只长出1颗,结出的100个小葫芦中,仅长成1个,却长得像房子一样大,里边还有人在说话,开一看,葫芦里出来4种人,出来的是诺人,依而出的是汉人、傣人、哈尼人有的说还有第种人,是布朗人。后来,他们各自找到了乐土。从这个传说里,可以反映出诺族同汉、傣、哈尼等民族在远古时的密切关。
另一传说,诺族是从普洱、墨江甚至远的方迁来的。迁徙时曾经过昆明和峨山县的“没且竜”,后又辗转至双版纳的勐遮和勐养,终定居于诺洛克。诺族的巫师为死送魂,也都送往方。
诺族来到诺山,定居在一个叫“杰卓”的山梁子上,至人们仍把这块地方称为“巴前”,意为诺人有的地方。说诺族居住在“杰卓”时,以树叶、兽皮为衣,以、狩猎为食,生相当艰难。由狩猎经济到山地农业经济的转化,是诺族社会生中的一个巨大进,可是他们的旱稻种籽来得却不容易。
相传,诺人因得不到旱稻种籽,于是设法带猎狗深入到产稻区,让猎狗在谷堆上了几个滚,结在狗毛里带了数十粒稻种,此后稻种逐渐繁殖,就使诺族进入了以种植旱稻为主的山地农业时。
诺族尊奉诸葛孔明。传说诺族的祖是孔明征部队的一部分,因途中贪睡而“丢落”,进而以“丢落”附会为“攸乐”,这就是“攸乐”一的来源。这些人后来虽追上了孔明,但不留。为了这些落伍的生存,孔明赐以茶籽,命其好好种茶,还叫照他帽子的样盖房。
诺族男童衣背上的圆形刺绣图案,说是孔明的八卦,祭鬼神时也呼喊孔明生。上述传说的实性虽有待考,但在一定度上反映了古诺族同汉族的密切联。